楚天金報訊 圖為:國家973科學家、婦產科主任馬丁教授(左三)為病人會診查房
  □文圖/本報記者肖清清 通訊員蔡敏
  腦出血的病人,該去神經內科還是去神經外科住院?肺癌的病人,該去胸外科還是腫瘤科?如今,醫院的科室越分越細,面對大醫院幾十個專科的數百位專家,病人不知如何選擇,因為不同科的專家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治療建議。
  這樣的選擇題,不該由病人來做。近日,記者從同濟醫院瞭解到,從2010年起,該院設立團隊獎,每年用80萬元獎勵跨學科協作,鼓勵醫生根據病人病情,主動尋求其他科室的幫助,打破各自為政的專科“壁壘”,一起管理病人。
  同濟醫院副院長廖家智認為,醫者初心,就是要讓病人恢復健康,不該以治好某種病為目的,而是要治好這個病人。因此,必須倡導合作醫學,讓醫生以病人為圓心,而這樣的團隊合作,讓病人最大限度地受益。這也是同濟醫院的30個學科共同躋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成為擁有“最牛”學科的數量排名全國第二的重要原因。
  手術治好了腦出血
  爹爹卻仍然站不起來
  楊爹爹腦出血入院,手術很成功,但出院回家兩周後,爹爹還是站不起來。
  “外科醫生的手術做得很漂亮,病人為啥沒有好起來?”只顧著做手術的醫生不知道如何指導病人做康復運動,外科護理護士也不瞭解中風病人需要適當的神經刺激。因為專科醫生對其他學科瞭解不多,再加上多數醫院的管理是“責任制”,一般來說,每個專科醫生都有自己的“一塊田”,“這是我科室的病人,不能讓其他科的人插手”,這樣傳統理念下,病人有時候不僅沒痊愈,反而無意中成為“受害者”。
  同濟醫院副院長廖家智介紹,專科細分後,各科室間存在“壁壘”,大家只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卻沒註意到病人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器官、疾病、藥物之間都會發生相互影響。一種疾病,可能就需要數個科室的專家共同診斷,才能找到病因對症處理,“單兵作戰”的診療方式,早已不適應現代醫學以人為本的服務需求。
  跨七個科室找幫手
  70多人組團搶救患者
  在同濟醫院重症監護ICU病房內,每張病床都配備有價值數百萬的搶救設備,這裡是和死神爭分奪秒的地方。該科核准18張床位,每張床上都躺著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病人,但有一張病床大多數時間都是空的,始終保持“待命”狀態,確保最危急的病人隨時有床搶救。因為重症監護室的神經內科疾病相對較多,還有一名神經內科醫生常年“駐守”ICU,隨時準備搶救病人。
  “病人的大腦血管通道被堵或破裂,那就是在和死神賽跑。”朱遂強教授是神經內科主任,他卻分頭在急診科、神經外科、心內科、放射科、檢驗科、麻醉科等7個專科找到“幫手”,組建了一個多達70餘人的神經內科疾病的危急重症救治團隊,保證神經專科的危急重症患者從院前急救、急診室到ICU救治的綠色通道暢通。受益於醫療協作,去年醫院收治527位腦梗、腦出血的危重病人,其中501人被成功救治,搶救成功率達到95.06%。
  重金鼓勵“協作傳統”
  30個專科“躋身”國家隊
  越來越多的病人,需要多個科的醫生共同治病。“以患者為中心,倡導合作醫學”,同濟醫院黨委書記陳安民介紹,醫院用一系列管理措施和鼓勵制度,來保證一直以來的“協作傳統”。
  2010年,神經內科與腦外科協作手術治療帕金森疾病、腦動脈出血,內科和外科醫生一起管理病人,拿出最符合病情的治療路徑。
  心血管內科與心臟大血管外科也“牽手”,開展雜交手術,還有最凶險的主動脈夾層瘤,共同形成“同濟版的臨床規範”,不讓病人在科室之間兜兜轉轉,節省救治時間。
  在同濟醫院,一年要組織上千例全院大會診,相當於每天都有三五例病情嚴重患者得到綜合評判,獲得最佳救治方案。
  這些團隊協作較好的專科,不僅受到醫院重獎,也大大提高救治疾病的效率,各學科的綜合實力、整體水平也得到提高。在2013年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評選中,這個由國家衛計委組織全國各個專科最具權威的專家來打分評審的行業最高“標桿”,同濟醫院47個專科參加評審,就有30個專科“躋身”國家隊。
  (原標題:同濟每年80萬元重獎醫生“跨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70scko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